農業生產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過程中,機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機械的進步,就沒有農業的發展,更沒有農業的產業化與現代化。茶葉生產也不例外,茶葉機械的廣泛應用,有效地降低了茶葉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確保了茶葉品質。
茶葉生產應實現機械化
茶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急需茶葉生產機械化。以福建為例,搶抓機遇,采取有效措施,實現茶葉生產機械化。2008年,聯合有關部門組織對茶機產品進行投產鑒定和推廣鑒定,實現標準化生產,列入國家和省級購機補貼目錄。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舉直接掀起了廣大茶農購機熱潮,推進茶葉生產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僅安溪縣在2008年至2012年,落實國家補貼資金1.3億元,其中90%以上用于茶葉機械補貼。突出重點,加大對茶葉修剪機、采摘機、做青機、烘焙機、綠色防控技術設備和水肥一體化設備等關鍵生產薄弱環節的補貼力度,促進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提高。
茶葉生產如何實現機械化?安溪藝萌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梁藝方說道:
1、機械應用由以茶葉加工為主,向茶樹修剪、大宗茶采摘以及茶園除草等栽培管理延伸。在計劃經濟年代,農村勞動力充裕,茶葉生產過程中除茶葉初制運用機械之外,多數茶葉加工仍靠手工炒制。進入市場經濟以來,農村勞動力大批外出務工,對勞動力密集型的茶葉產業造成較大沖擊,這對茶葉加工機械化生產提供了機遇。一般一臺修剪機每日可修剪5畝茶園,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工效,且剪口較平滑,裂口樁明顯少于手工修剪,有利于茶芽早發、多發。由于機剪的茶樹蓬面較人工修剪的平整,又為推行機械化采茶奠定了基礎。采茶過程中,據測算,每采摘1公斤鮮葉,機采比手工采摘可節省成本0.3元。工效是人工的10倍以上。
2、茶葉加工由以應用初制機械為主,向引進茶葉精、深加工機械發展。茶葉產業發展之初,主要是生產大宗茶,機械加工比較粗糙,茶葉機械加工處在初制階段。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國內市場對大宗茶和精細名茶的需求不斷增加,促使了部分茶葉加工專業戶添置部分精制機械,大宗茶基本銷往甘肅、寧夏等北方市場,而精細名茶則大多在本省和南方銷售,從而實現了茶葉加工的初、精制并重。
3、從注重加工機械的應用,轉向與貯藏、包裝機械應用并舉。茶葉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栽培到采收,從加工到貯藏、包裝等都需耗費較多的勞動力,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如何更多地應用機械,盡可能地減少用工量,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徑。據測定,人力手工加工每天僅能加工茗茶15斤,而利用機械每天可加工茗茶150斤,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緩解鮮葉不能及時加工而降低了茶葉品質的現象。在注重加工機械應用的同時,也開始注重對貯藏、包裝機械的引進與應用。如投資3萬元購置冷藏設備,建立了茶葉貯藏冷庫,延長了茶葉的保鮮期,特別是對高檔名茶的保鮮效果更明顯,確保了名茶在一年的商品周期中品質基本如新,使茶葉附加值提高15%以上。
4、機制名優茶是推進茶葉產業化的有效途徑。機械化生產名優茶是提高茶葉身價的需要。名優茶的價格的確不同于普通大宗茶。以平利為例:今年春茶總產量152噸,其中名優茶130噸(占總產量的85%),總產值1320.88萬元(比手工制茶提高產值28.3%),加工總成本802.43萬元(比手工制茶降低成本18.14%),單位產值相比手工制茶和機械制茶相差近10倍左右。機械化生產名優茶質量較好,價格上升較快,有利于茶農增收。
|